拜登抢特朗普风头,航母未建先命名,有何意图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不久前,美国总统拜登在其任期即将结束的几天内,突然对外宣告,决定把即将问世的CVN-82与CVN-83两艘“福特”级核动力航母,分别冠名为“威廉·克林顿号”与“乔治·布什号”。与中国海军倾向于在舰艇正式服役后才公布舰名,有时甚至服役多年仍保持低调的行事风格大相径庭,美国海军往往是在舰船尚未开始建造,乃至合同尚未签署之时,就急不可待地为后续舰艇预先命名。

▲拜登宣布为未来两艘航母命名

自“罗斯福号”(CV-42)中途岛级航母开创先例,以已故总统之名来命名航母后,美国海军逐渐采纳了一项习惯:新级别的航母往往以美国总统来命名。此举既是对历史伟人的尊崇,也体现了美国政治高层间的权力延续及象征价值。例如,CVN-69“艾森豪威尔号”便是为了纪念二战中的英雄、美国的第34任总统;而CVN-73“乔治·华盛顿号”则是对开国先驱的致敬,含义深远。

依据惯例,航母的命名工作由美国海军部长执行,但一级舰的命名则需总统点头方可决定。此次拜登绕过海军部长卡洛斯·德尔·托罗,径自揭晓命名决定,引发外界对其背后政治动机的诸多揣测。

▲被称为白宫“第一豪门”的布什家族

其策略之一在于向克林顿与布什家族示好。拜登决定以比尔·克林顿和乔治·W·布什之名来命名CVN-82与CVN-83,此举既遵循旧例,又蕴含深意,堪称一项巧妙的“政治布局”。克林顿与布什两大家族,在美国政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,其影响力跨越党派界限。拜登的这一举措,无疑是对这两大家族的尊崇与友好表示。随着这两艘航母以其名字被铭记,势将在民众中增强两大家族对民主党执政的认可与支持。

另一方面,拜登选择宣布航母命名的时机确实引人深思。正值2025年特朗普即将接棒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的前夕,这一举动背后显然暗含深意。考虑到特朗普一向热衷于以个人特色“刻下烙印”,他或许会在就职后立即宣布新航母的命名,以此强化个人权威。拜登此番提前揭晓命名,不仅巧妙避开了特朗普可能的风光时刻,还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增添了一笔。

第三种策略是预设“伏笔”,以观察对手的反应。倘若特朗普就任后决定更改航母名称,这将冒犯克林顿与布什两大世家,有可能动摇共和党内部的凝聚力;反之,若维持原名,拜登便能巧妙地将这份“政治资产”转嫁给特朗普,令其显得被动无策。此计可谓“一举两得”。

▲2002年12月9日,时任美国海军部长戈登对外宣告,第十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将以“乔治·H·W·布什”这位前总统的名字来命名,并且布什本人也亲临现场参加了命名典礼。

为何美国海军热衷于在航母建造初期,甚至在合同签订之前,就急于公布其命名?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一种“重形式轻实质”的做法,然而,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实际考量与逻辑。

首要任务是内部团结,确保政治与民众紧密相连。美国海军借由以总统、将领及战役命名航母的方式,不仅向国民灌输国家荣誉感,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身的政治后盾。譬如,“多里斯·米勒号”(CVN-81)航母,作为首艘以非裔普通船员之名命名的舰艇,此举被视作推动种族平等的象征,赢得了美国国内舆论的广泛赞誉。

再者是外交较量,提振信心并促进投资。名字超越符号本身,它是话语权的有力体现。美国海军对航母命名及宣传的张扬态势,有效向世界宣告其军事威力与技术上的自信满满。并且,预先公布命名之举,能够吸引投资者与承包商的眼球,保障建造期间资金流的充裕。

相较于美国的张扬作风,中国海军更倾向于“韬光养晦,厚积薄发”。

相较于美国倾向于“先声夺人”的命名高调,中国海军在舰艇命名上展现出更为内敛务实的态度。中国的舰艇往往是在竣工乃至服役经年之后,才揭晓其正式称谓。譬如,首艘国产航空母舰“山东舰”,其正式命名是在下水仪式之后才得以公布。这种“延后公布”的方式,既反映了中国海军强调实战效用的务实精神,又有效规避了无谓的政治喧嚣。

美国海军的高调展现亦有其策略性益处——在全球舆论舞台上,美国凭借提前披露信息的方式夺取话语主导权,进而在心理上对可能的对手构成一定的震慑。反观中国海军,则采取了低调且注重实效的发展路径,从近年来中国海军的迅猛进步不难看出,正以实际行动颠覆外界的固有看法。

航母的命名表面上是文化层面的简单举动,实则深刻映射出背后的政治纠葛与军备竞赛的复杂性。拜登所宣布命名的航母,目前仅停留于理论设计的“概念展示阶段”。无论其名号多么震撼人心,航母的本质竞争力依旧根植于其技术先进性和作战效能。名称终归仅为象征,而航母所依托的技术实力、战略部署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,才是国际海军舞台上真正的角力核心。展望未来,不论采取何种高调命名策略或低调发展路径,最终决定海上发言权的,仍是无可替代的实力要素。